桃源橋的故事
在清朝古地圖中,南洞岙有座桃源橋,該橋歷史悠久,相傳是晉朝陶淵明所命名。陶淵明(365年—427年),名潛,字元亮,世號靖節先生,今江西九江人,詩人,曾作過地方小官,任彭澤令僅八十余天就棄官歸隱。過躬耕自資的田園生活,因當時軍閥混戰,使其不能安穩穩居(居所或地園常遭戰亂踐踏),于是追求世外桃源,據傳說在408年前后,來到舟山島,隱居南洞陶家洋,后在南洞溪上修造了一座石橋,桃園將這座橋叫桃源橋,因為在當時舟山沒有戰亂干擾,確實是個世外桃園。當初,這座橋只是石架結構的T步橋,清康熙年間,袁姓人的搬入,在桃源橋上游約100米溪上建造堰壩,引水過橋灌溉下游田地,將桃源橋加寬建堰溝,才改建了現在的桃源橋。橋上游的堰叫上堰,過桃源橋的水溝叫堰溝,桃源橋的別名叫堰橋。
?
《南洞的圖騰》 顧國和
信息來源:區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