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亨彥,字雅三,號寄翁,定海馬岙人,清光緒三十年(1904)歲貢生(具有入京師國子監讀書資格的秀才)。此人為人謹嚴,品粹學純,頗著鄉譽,在舟山歷史上做過好幾件有影響的事,不知何故,1994年7月出版的《定??h志》以及2004年8月由舟山博物館編印的《舟山歷史名人譜》均未將其收錄。這里介紹他的一些主要事跡:
一是編發《定海鄉土教科書》。王亨彥在家鄉馬岙辦私塾,以教書育人為己任。光緒三十一年(1905)廢科舉,改學制,定海廳學(學宮)停辦,改書院為學堂。王亨彥循應形勢,將他辦的家塾改稱為“養正私小學”。家塾成了學堂,他趁署期學生放假之暇,編了一部《定海鄉土教科書》。該書分上、下兩冊,用章節體編寫,全書分歷史、總述、廳治、村莊、東境懸山、東南境懸山、南境懸山、西南境懸山、西境懸山、西北境懸山、北境懸山、東北境懸山12章,每一章根據內容多寡設2至10余小節。
王亨彥認為歷代地方志“詳于述古,略于證今”,他經過問俗采風,“補葺遺漏,訂正偽謬”,才編成這部教材。書稿編成后請官方審閱,獲得當政者認可。定海廳同知、浙江提學司評價這部教材“詳略得宜,足資探擇”,可激發學生愛國思想。該書于光緒三十三年三月由弘文書局刊印出版。這是舟山第一部鄉土教材,在當時起過一定作用,至今仍有留傳。王亨彥在序言中說到,接下去他打算續編名宦、先賢、兵事諸課。光緒三十四年(1908),定海成立教育會,推行統一教材,開展國民教育,大概因為這一原因,王亨彥才沒有續編下去。
民國九年(1920),王亨彥還編過一部《定海廳志校補》。光緒《定海廳志》由廳知事史致訓,江蘇武進人陳重威,邑人黃以恭、黃以周等于光緒三年(1877)編修。王亨彥的《定海廳志校補》,顧名思義,大概是訂正和補充廳志的內容。
二是將“馬岙”改名為“景陶”?,F在的馬岙,曾經叫景陶莊,提出改名的人便是王亨彥。
為表示對陶家人的最仰,在王亨彥的提議下,馬岙鄉改名為景陶莊。馬岙改景陶始自宣統二年(1910),這一改就改了半個世紀,直到1961年3月馬岙成立人民公社,才恢復了馬岙原名。
三是編纂《普陀洛迎新志》,這可以說是王亨彥的一大功勞。
普陀山自清道光年間由秦堵曾、祝德風先后編過《普陀山志》和《普陀全勝》之后,至20世紀20年代,近百年間未再修志。當時駐錫在法雨寺從事佛學寫作的印光法師提出來要為普陀山修志,他命法雨寺、普濟寺兩名退居的住持僧開如和了余具體籌劃,并去函請定海縣知事陶鏞主持其事。山志的編修要找一位文宇功夫好的人來擔任,陶鏞首先想到的是住在定海城里、名氣很響的前清舉人孫爾瓚。孫爾瓚則向陶鏞揭力推薦馬岙的王亨彥,認為他為人謹嚴,定能勝任編志工作。于是陶鏞與開如、了余聯系,委任王亨彥為山志編纂主任,另外聘請3人協助王亨彥搜集、考證資料,而山志最后的文宇編纂全由王亨彥一個人在民國十七年(1928)獨立完成。
當時題名為《普陀洛迎山志》,民國廿三年(1934)修訂后更名為《普陀洛迎新志》,由上海國光印書局鉛印出版。全書共12卷,計30余萬字。孫爾瓚贊揚這本山志“材料翔實,考證精審……蔚然成巨觀”。
?
??????????????????????????????????????????????《千年馬岙》
信息來源:區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