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海馬岙平石嶺陶家,在明清時期是人所景仰的名門望族。清宜統二年(1910),馬岙曾更名為景陶鄉,直至1961年才復稱馬岙。
陶家之所以如此受人景仰,是因為出了幾個高風亮節的人物,被列為鄉賢,是鄉民們學習的榜樣,有“馬岙三陶”之稱。
陶回孫(約1229-1276),字元愈,號介溪。南宋咸淳元年(1265)選試及第,授芙蓉洲文學。四年(1268)中進士,初任平江府尹(副職)。未幾,由臨安(今杭州)尹。德佑元年(1275)元軍東下,直逼臨安,文天祥、張世杰等聯名上書,請三宮入海暫避,自與元軍背城一戰。誰知宰相陳宜中貪生怕死,遺監察御史楊應奎奉傳國璽向元軍乞降。張世杰、劉師勇等因朝廷不戰而降,率部入海。臨安是南宋的首都,身為臨安父母官的陶回孫,為挽救民族之危亡,積極募集義勇,準備迎戰。誰知元軍未到,他便在德佑二年(1276)不明不白地死了。關于其死因,一說是因操勞過度所致;一說是因為他反對投降,被宰相陳宜中暗害而死。根據史料分析,后一說比較可信。
陶椿卿(1258-1320),字君壽,回孫之子。南宋咸淳九年(1273)中解元,德佑二年(1276),因其父暴死在杭,他不顧戰亂赴杭,護其父之靈樞歸來。景炎三年(1278)元軍攻占昌國(今舟山),次年,南宋亡。椿卿雖知其父死得冤,但南宋已亡,無可追究。不過,他知道,這罪魁是元軍。因此,他抱定“終身不仕元”的宗旨,守廬墓而不仕,自號“平石”,以務農為業。元延祐七年(1320)卒于家。受其思想影響,他的兒子在元至正年間投方國珍部反元。至正十五年(1355)方部攻占昌國時他已成為得力部將。明洪武二年(1369)以故官例被遺徙至安徽鳳陽。
陶鑄(1364-1440),字垕仲。其父遺鳳陽后,靠兄嫂撫養。明洪武十九年(1386)貢生,任青田教諭。永樂十六年(1418),任監察御史。他不畏權貴,上任的當年,就查處了刑部尚書開濟和太師李善長私釋死囚案,開濟被處死。次年,任福建按察使,又查貪官污吏數十名,并興學勸士撫恤軍民。永樂帝曾下詔褒獎他。后來,又揭發福建布政使(省行政最高長官)薛大方貪暴,薛上本反誣,兩人同時被逮解京師。后真相大白,薛下獄,仲復官。福建鄉民拍手稱快,說:“陶使再來天有眼,薛公不去地無皮。”陶公一生清廉,一身正氣。平時,常以俸祿濟人。正統五年(1440)卒于官,嘉靖三十二年(1553),鄉里為他立“成賢坊”以示敬意。
自此以后,陶家人以“三陶”為榜樣,遵循祖先“志氣不可無,傲氣不可有”之教訓,修心積德,待人以誠為本,治家以嚴為用。
后來,又有陶恭,陶積祖孫修《昌國縣志》的事跡。
陶恭(約1451一1541),字肅之,陶回孫七世孫。他自幼好學,因“洪武二十年學與縣俱革”,只得自學祖先留下的舊書。雖文辭精湛。卻七試不第。之后任江西新昌縣訓導。未幾,遷寧落王府教授,留九年。雖然王府的人對他禮敬有加,他卻在弘治十八年(1505),以“吾已見老”為由,返歸故里。正德十四年(1519),寧藩朱宸濠因叛亂被處死。有人說:“陶恭有眼光,早離是非地。”陶恭則笑而不答。
陶恭辭歸以后,自號“翁山樵隱”。因昌國在明洪武廢縣治以后,百余年來“故家舊族之逋播,獻賢典籍之散亡”,令人痛心。因此,從正德元年(15O6)起,他潛心修縣志。花了十年時間,修成了《昌國縣志),列建置、學制、輿地、食貨、文苑五卷。這是舟山歷史上第一部由私人修成的縣志。
陶積(約1517-1582),號梅岑,陶恭之孫。明嘉靖十二年(1533)歲貢,任廣西全州別駕(亦稱通判或判官)。嘉靖三十年(1551),倭寇在昌國作亂,他辭官歸故里。在倭寇被基本平定以后,秉承其祖父之余意,從隆慶三年(1569)起,花了近十年的時間,修成《隆慶昌國志)一部,共五卷。
陶氏祖孫修成的這兩部縣志,為舟山在洪武后180余年的歷史填補了空白,這兩部縣志都是在“見寡昧愧無參考”的條件下修成的,其難度之大不言而喻。至于付出的精力和財力更是難以計算。他們求什么呢?序言表明:“是為了使故鄉思興復于盛隆之世”、“求復古昔政教之盛”。這種思想境界,莫說在封建社會,就是在今天,也是十分可貴的。故明天啟《舟山志》稱:“陶氏祖孫留心桑梓,采拾叢殘,各有成帙,可謂賢矣。”清康熙《定海縣志》稱:“文獻留貽,陶氏大有功焉。”
清朝末年,馬岙秀才王亨彥為紀念陶氏功績,改稱馬岙為“景陶”鄉,表達“敬仰陶氏”之意。至上世紀60年代初才恢復稱為馬岙。
?
《千年馬岙》
信息來源:區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