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海社區(qū)原東風村伍伯岙有座陳郎廟。相傳很久之前,伍伯岙住著姓陳的二兄弟,他們相互之間都叫對方為“浮尸”,哥哥叫弟弟為“二浮尸”,弟弟叫哥哥為“大浮尸”。各自成家以后,哥哥生了個兒子,人們叫他小陳郎。哥哥一家靠種田為生,日子過得很清苦。弟弟是做生意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富有,可是就是無兒無女。
生計所迫,哥哥經(jīng)常要向弟弟借點銅鈿、討點鹽米之類的日需品。開始弟弟家還大方,日子長了,弟媳婦難免有些閑話了。一天,哥哥又去弟弟家借糧,剛好弟弟與媳婦也算摸著可能“大浮尸”又快上門討東西了。就你一言我一句地商量著對策。弟媳說,干脆我們到外面做生意去,避開窮光蛋“大浮尸”。弟弟說,到外面做生意成本勿格算,給“大浮尸”一家揩油揩得再多,也多不過這個成本。弟媳說,格老是被“大浮尸”借去討去,有得借,毋得還,何日好到頭呀?弟弟說,“大浮尸”屋里有三張嘴巴吃飯,阿拉屋里只有二張嘴巴吃飯。弟媳不高興了,儂怪我不會生小囡?是儂自己沒有本事。怪不得儂看見儂阿侄娃,眼睛直楞楞的,好像是儂自己生的一樣。
儂亂話三千。弟弟半討好媳婦半為自己辯白。儂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阿拉現(xiàn)在盡管借銅鈿借東西給“大浮尸”好了。其實,“大浮尸”是養(yǎng)不起小囡的,這個阿侄娃等于是阿拉兩人給養(yǎng)大的。到時候,“大浮尸”還不出借阿拉的銅鈿,可以叫其把兒子抵給阿拉。阿拉不是有后了嗎?弟媳婦一聽,哈哈大笑,還是儂這個“二浮尸”算計好。
不料,弟弟與媳婦之間的對話,讓剛好走近弟弟家門口的哥哥聽到了。他氣得七竅生煙,原來自己的嫡親兄弟也會介算計自己。他一氣之下,轉(zhuǎn)身回家告訴媳婦兒子,叫他們從此寧可到別份人家去討飯,再也不要去借“二浮尸”屋里一分銅鈿,等其回來。說完,就背上一件舊包裹,外出做生意去了。
二年后,哥哥回來了,他在外面做生意發(fā)了財。造起了新屋,比弟弟家氣派得多了。這回弟弟和弟媳不敢小看哥哥了,他們來到哥哥的新屋里,想來祝賀祝賀。哥哥扔給他一錠銀子,這算是我家過去借你家的欠你家的,今日還清。從此,一刀兩斷。
弟弟和弟媳相互埋怨,灰溜溜地回家了。
從此,哥哥一家在生活上處處都要比弟弟一家高一檔。他把小陳郎打扮得穿金戴銀的,一副小富翁的派頭。鄰舍隔壁勸他,兄弟倆還是和好算了。他聽不進去,依然在外面放言:寧可大雨落在大海里,也要與“二浮尸”比口氣。意思是說,我寧可有錢給別人用,也不會給你兄弟用!
又過了二年。一天,小陳郎失蹤了。人們在村子靠海邊的灣塘里找到了小陳郎的“浮尸”。哥哥懷疑是弟弟行的兇,兄弟倆大打出手,最后哥哥還將弟弟告了官。弟弟口喊冤枉,死不承認。官府查無實據(jù),也奈何不得。
一夜,小陳郎給自己的父親托夢,說是菩薩把他帶走的。菩薩講,嫡親兄弟也介嫌貧愛富,相互算計,相互斗氣,老天都看不過去。要知道貧富是有輪回的,人與人之間都是平等的,不分貴賤的,更何況兄弟如手足,團結(jié)和睦,才能生活得更美好。你若真心悔過,請在北面小山頭上,傾你財力,修造一座廟,將我寄奉廟內(nèi),你的晚年才能不受到菩薩的懲罰。
哥哥終于悔悟,親自將弟弟接出牢房,兄弟合好。共同出資建造了陳郎廟。鄉(xiāng)親們也常來陳郎廟里燒香祈愿,有求必應,非常靈驗。
?
《人文小沙》
信息來源:區(qū)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