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港司前街的來歷
在岑港鎮政府駐地有一條老街,叫“司前街”。因古代曾在此設有巡檢司而得名。街長500米、寬3米左右,呈南北走向。
巡檢,官名,始于宋代,主要設于關隘要地,或兼管數州數縣,或管一州一縣,以武臣為之,屬州縣指揮。元代設巡檢司于卑港,限轄昌國之境。明清州縣均有巡檢,多設司于距城稍遠之處。舟山地處海島,巡檢以防海盜為主,亦有兼鹽監的,歸水軍指揮。
岑港“以兩鍥夾山,故名岑;以海尾沖入,故名港”,是古代的避風良港,元代時,南北舟航鱗集,有“六國港口”之稱。海道險要,是舟山島西部的重要關隘。紹興五年(1135年),昌國(今舟山)三姑都置巡檢寨,配士軍638人,下設寄港、瀝港兩個子寨。
元至元十三年(1276)十月,元軍攻占舟山。元世祖忽必烈在滅南宋的同時,發動了對外戰爭,把岑港作為造海船、習海戰的水兵基地。成宗即位以后,停止對外戰爭,岑港成了元朝同高麗、日本、安南、占城、緬甸、爪哇六國通航的港口。大德二年(1298年),岑港設巡檢司,主要是防海盜在海上搶劫來往商船。當時岑港巳形成一街,因其位于巡檢司前,故名司前街。
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朝廷以“懸居海島,易生寇盜”為由,強遷舟山46島居民去內陸。之后,有的島嶼成了倭寇和海盜的巢穴。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岑港復設巡檢司,配弓手100人,主要是防倭寇和海盜。清順治六年(1649年),明魯王朱以海監國的南明小朝廷移駐舟山。明清兩軍為爭奪舟山,打了10多年“拉鋸戰”。順治八年,清軍攻占舟山,在岑港復設巡檢司,后因戰爭而消失。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建定海縣以后,岑港的巡檢司不復存在。因此,現在的司前街是元明時期的名稱,清代的建筑。
信息來源:區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