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展社區蟬南(原名岙里)全村姓余,明洪武年間遷舟山時到大陸。萬歷年間(約450年前)余姓“順”字輩祖宗從會稽郡(現紹興余姚一帶)返回定居,后子孫繁衍,人丁興旺,大房和二房分居到樟樹灣、西田舍等地(即原東峰村、小展村),小房隨父仍在岙里居住。岙里又分為上屋與下屋,上文宗祠建于400余年前,原三間祠堂比較低小,后經幾次重修,規模仍舊不大。最后一次(距今約110余年前),當時因族中有錢,重新規劃拆建,形成現在規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至今又進行數次維修。現祠堂保存完好,外觀粉墻青瓦,高大恢宏,內朱漆畫屏,精雕細刻,飛禽、走獸、人物均雕刻得栩栩如生,為名副其實的清代建筑。
祠堂內懸掛著前清皇帝御賜的四道牌匾,其中一道直督牌匾,上書圣旨、欽旌,并蓋有皇帝御印。另三道橫匾亦均有圣旨等字樣及御印。
一道上書《世德重倫》匾,系前清康熙甲午年中秋月(即公元1714年8月)由岙里余姓同宗族人在朝為官,官拜內閣中書(相當現在的國務院總理或副總理),其族人黃杲、黃昌、宇晨、宙志、洪文等數人委托中憲大夫寧波知府李肅為贈于余氏第四代族兄余元瑞八十歲壽辰之壽匾。
據傳,岙里余姓族人移居北京,住北京紫石橋紫石街,后代有人在朝做官,官至內閣中書。小展余姓行輩(俗稱輩分),順應甫、元、召、思、正、德、成,時相傳為孫舉人所編。移居北京的余姓族人因行輩失傳,以古時教科書《千字文》作行輩,即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等,“黃”字輩同“元”字輩正好同屬第四代。直督牌匾《欽旌》與另兩道橫匾《八葉衍祥》、《瑞世耆洪》為嘉慶二十三年清和月《即1818年4月》時皇帝所御賜,這年岙里第六代余思擎公九十二歲,五世同堂,其堂弟余弘道八十九歲,有在朝當大官的余思擎公族弟向嘉慶帝奏稱此事,經查對生辰八字,余思擎公正好與嘉慶帝之父乾隆帝同年同月同日同時辰所生,為此嘉慶帝特御賜三道牌匾,以示褒獎,其中直督牌匾有“見匾如見皇帝本人”的威儀。相傳此牌匾由寧波府臺老爺乘官船從海頭上岸,一路鳴鑼開道、炮銃連天、震耳欲聾、旌旗蔽日,護送至小展岙里昌門口,岙里人在此地建石牌坊,將牌匾懸掛在上。凡過往行人及各級文武官員均須三叩九拜行見皇帝禮,因而有“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之說。岙里人以此為榮耀,難免趾高氣敖,欺負外人,外地過往行人面對如此威嚴、繁瑣的宮廷禮儀及傲慢的岙里人,也都心存不滿,口有怨言,為避免積怨過多,同時為方便行走,后將此直督牌匾移位到上屋祠堂正大門上懸掛。
原址牌坊拆除,現牌坊的石門檻尚在,可做佐證。可惜的是,皇帝御賜牌匾在那場“史無前例”的運動中被作為“四舊”毀于一旦,只剩下康熙時所贈橫匾《世德重倫》在取下后被原大隊做辦公室門而躲過一劫,修祠堂時重新懸掛在正中堂上,除此為原物外,今天我們如到小展社區蟬南的上祠堂觀光能看到的其余僅為復制品,實為遺憾。值得慶幸的是,上祠堂和相距不遠的下祠堂(下文宗祠),前幾年雙雙被列為定海區文物保護單位,得到了有效的保護。人們如有興趣可來一睹其清代的建筑風格和御賜牌匾的風采。
《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 舟山市定海區北蟬鄉匯編》
信息來源:區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