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海區人民政府
7月傳染病預警
|
|||
發布日期:2025-07-08 信息來源:區衛生健康局 | |||
盛夏七月,驕陽似火,在預防中暑的同時,不可忘記防病。細菌、病毒及各種媒介節肢動物如蚊蟲、蜱蟲等也隨著氣溫的升高變得十分活躍。區疾控中心提醒廣大居民應當關注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細菌性感染性腹瀉等腸道傳染病,登革熱、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及狂犬病等自然疫源性疾病。 一、疾病關注 重點關注: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細菌性感染性腹瀉等腸道傳染病,登革熱、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等自然疫源性疾病。 一般關注:狂犬病。 二、預防腸道傳染病 主要為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細菌性感染性腹瀉等。 (一)主要表現: 1、手足口病是由EV71、柯薩奇A16或其他腸道病毒引起的疾病,表現為口痛,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現斑丘疹及皰疹,可伴有嘔吐,發熱等癥狀。 2、皰疹性咽峽炎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現為突發高熱,伴頭痛、咽部不適、食欲下降,部分可能出現高熱驚厥。 3、細菌性感染性腹瀉是由致瀉性細菌(沙門菌屬、弧菌屬等)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主要癥狀是腹瀉、嘔吐、發熱等,根據不同致病菌有不同特殊表現。 (二)易感人群: 1、手足口病:5歲以下免疫力較低的兒童,部分抵抗力較差且未通過隱性感染獲得相應抗體的成年人。 2、皰疹性咽峽炎:多發于6歲以下學齡前兒童。 3、細菌性感染性腹瀉:人群多易感,以喜食生冷食物的人群為主。集體單位易引起聚集性疫情。? (三)防控措施: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做到“勤洗手、吃熟食、喝開水、勤通風、曬衣被”。早發現,早就醫。及時隔離患者,防止感染他人。搞好環境衛生,對患者的日常工具、餐具、便器等做好日常性消毒。可以減少腸道傳染病的發生與傳播。接種EV71型手足口病疫苗,可以有效降低兒童手足口病重癥的發病率。托幼機構、學校等還應認真落實晨午檢制度,規范處置疑似患者嘔吐、腹瀉物,及時隔離并通知家長帶疑似患兒就醫。 三、預防自然疫源性疾病 主要為登革熱、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狂犬病等。 (一)主要表現: 1、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在我省主要通過白紋伊蚊(花腳蚊)傳播,臨床表現以突發高熱、頭痛、肌肉痛、眼眶痛及皮疹為主,常伴面、頸、胸潮紅,部分出現血小板減少,多次感染易發展為重癥存在死亡風險。 2、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是由大別班達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臨床表現以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為主要特征,少數患者病情較重且發展迅速,可因多臟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3、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種人獸共患傳染病,病死率接近100%,潛伏期通常1-3個月,短則數天長則一年及以上。早期可出現發熱、頭痛、乏力、惡心等癥狀,在傷口周圍出現瘙癢、麻木等感覺。疾病發作的急性神經期會出現典型的恐水、怕風、吞咽痙攣、飲水困難等癥狀,嚴重者還會出現幻覺以及表現出較強的攻擊欲望,少部分患者在發病期出現肢體癱瘓或昏迷等。發病后全病程一般不超過10天,最終因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 (二)易感人群: 1、登革熱:人群普遍易感,疾病主要在非洲、東南亞、南美洲等赤道附近國家和地區流行,前往以上地區且未做好蚊蟲叮咬防護的人易被感染。 2、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區生活、生產的居民和勞動者以及進入該地區進行戶外活動的人員容易被帶病毒的蜱蟲叮咬后感染(高年齡段為主)。血液系統疾病如白血病患者更容易患病并發展成重癥。 3、狂犬病:人群較為易感,經常接觸動物的人員、兒童、犬只免疫率低地區的人員及未接種疫苗的疫區(亞洲、非洲部分地區)旅行者是狂犬病的高風險人群。 (三)防控措施: 1、登革熱:外出旅游、商務人員,特別是前往東南亞、非洲、南美洲等登革熱疫區的人員應做好日常防蚊滅蚊措施;同時關注自己身體狀況,如出現疑似癥狀及時就診并主動告知相關旅居史,避免就醫診斷不及時造成病情加重。 2、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外出到草地、農田、森林等地野外活動時建議穿戴長袖衣服扎緊褲腿,如有皮膚裸露建議噴蟲類驅避劑。若房前屋后有雜草叢生,建議做好個人防護后進行清理,減少蜱蟲孳生地。如家中有該病患者需要進行探望及照顧時,應佩戴口罩、手套、面屏等個人防護裝備同時避免接觸體液。 3、狂犬病:做好動物管理,定期為家養貓犬進行免疫接種,不主動招惹收養流浪動物或野生動物。在遛狗時須牽狗繩或給寵物佩戴口套。高風險人群可以通過接種疫苗的方式(三針法)進行暴露前預防。如不慎被動物咬傷在其免疫率不明的情況下,應先用肥皂水及流動清水進行交替沖洗傷口,再用碘伏或酒精消毒,然后到就近的犬傷門診(急診)進行狂犬病疫苗接種(五針法),在暴露較為嚴重時還應該在傷口周圍注射狂犬免疫球蛋白。 |
|||
|
|||
|
|||
【返回頂部】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