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海區人民政府
索 引 號: | 113309025862954312/2025-80396 | ||
文 號: | 定政發〔2025〕4號 | 主題分類: | 政務公開 |
文件登記號: | LDHD00-2025-0003 | 有 效 性: | 有效 |
公開方式: | 主動公開 | 體裁分類: | 通知 |
發布機構: | 區府辦 | 成文日期: | 2025-05-14 |
政策解讀: | 查看政策解讀 | ||
政策圖解: | 查看政策圖解 |
舟山市定海區人民政府關于印發舟山市定海區技能型社會建設專項激勵區試點實施方案(2025—2026年)的通知 | ||
發布日期:2025-05-21 信息來源:區府辦 | ||
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區政府直屬各單位: 《舟山市定海區技能型社會建設專項激勵區試點實施方案(2025—2026年)》已經區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予印發,請認真組織實施。 舟山市定海區人民政府 2025年5月9日 (此件公開發布) 舟山市定海區技能型社會建設專項激勵區試點實施方案(2025—2026年) 為著力建設以技能培育體系、技能創富體系、技能生態體系為支撐的技能型社會,加快形成政府重視技能、社會崇尚技能、人人學習技能、人人擁有技能的社會新形態。根據《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開展省域技能型社會建設的指導意見》(浙政辦發〔2023〕66號)、《浙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浙江省財政廳關于印發〈技能型社會建設專項激勵實施方案〉的通知》(浙人社發〔2025〕12號)等文件精神,現就開展舟山市定海區技能型社會建設提出如下實施方案。 一、總體目標 圍繞服務發展、賦能共富目標,構建定海區三大技能體系:一是構建技能培育體系,立足舟山定海區位特色,聚焦定海綠色石化、船舶修造、機械制造、水產品精深加工、糧油精深加工五大支柱產業,通過開展精準化培訓打造“定海工匠”金名片;二是構建技能創富體系,深化“技能共富保”產品供給,通過建立外部激勵與內部激勵協同機制,加大對技能人才的薪酬分配傾斜力度,建成“增技增收”示范區;三是構建技能生態體系,健全定海名匠培育機制,破除唯名校、唯學歷、唯年齡的用人導向,完善“培訓-評價-激勵”的技能增值服務鏈條,合力營造“崇尚技能”新氛圍。 至2025年底,全區技能人才總量達到11.1萬人,占從業人員比重超35%;高技能人才總量達到4萬人以上,占技能人才比重超36%。累計建成3個技能型鄉村(社區)、7家技能型企業。 至2026年底,全區技能人才總量達到11.27萬人以上,占從業人員比重超36%,高技能人才總量達到4.12萬人以上,占技能人才比重超36.5%。累計建成4個技能型鄉村(社區)、13家技能型企業。 二、重點任務 (一)構建技能培育體系,聚力打造“定海工匠”金名片。 1.健全技能人才培養協同機制。強化統籌管理機制,由區人力社保局實施總協調,統籌政策制定、質量監管及普惠性培訓兜底;行業主管部門按“管行業必管培訓”原則,建立動態供需預測模型,組織本行業勞動者按需參加培訓。構建政校企協同聯動機制,實現信息動態共享,打通部門間人才數據庫壁壘,構建“政府組織-企業實施-社會參與”的共育體系,實現培訓資源精準投放。(責任單位:區人力社保局、區經信局、區教育局、區民政局、區財政局、區住建局、區農業農村局、區商務局、區文廣旅體局、區衛生健康局、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定海工業園區、區海洋科技產業園管理中心、區婦聯、區殘聯、市市場監管局定海分局、各鎮街、舟山技師學院) 2.實施產業定向培養。深化產業精準對接,著力推進先進制造、數字經濟、“一老一小”等重點產業領域技能提升。深化先進制造業技能強基行動,聚焦石化新材料、糧油精深加工等五大產業集群,構建高素質產業工人“蓄水池”,每年開展制造業領域培訓2000人次,培育技能人才1800人。推進數字素養提升,圍繞智能制造、電子商務等領域,聯合舟山技師學院打造數字技能人才公共基地,每年開展數字經濟領域培訓1000人次,培育技能人才770人。構建“善育人才基地”,聚焦“老有康養”和“幼有善育”工程,每年開展養老護理員、嬰幼兒發展引導員等職業培訓500人次,培育技能人才360人。聚焦現代服務業體系構建,每年開展健康管理、餐飲服務、旅游住宿、人力資源、建筑、物業等領域培訓1500人次,培育技能人才2570人。(責任單位:區人力社保局、區經信局、區民政局、區財政局、區住建局、區商務局、區文廣旅體局、區衛生健康局、市市場監管局定海分局、各鎮街、定海工業園區、區海洋科技產業園管理中心) 3.深化技能評價改革。全面推進技能人才評價機構擴面提質,出臺《定海區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試點企業獎勵補助實施意見》,針對企業職工通過自主認定模式獲得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每年給予企業500元/人、總計不超過5萬元的獎勵。扎實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認定以案促改工作,強化監督管理和服務,壯大技能評價監管隊伍,推進技能評價數字化監管,實行評價機構動態管理,建立負面清單和退出機制。(責任單位:區人力社保局) 4.實施重點群體技能提升行動。實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訓專項行動,聚焦漁農村轉移勞動力、失業人員、高校應屆畢業生、殘疾人、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為有意愿人員每年提供就業創業培訓1次以上,做到“愿培全培”“應培盡培”。面向“共富工坊”從業人員等低收入群體實施“百坊千技”賦能計劃,導入職業院校、培訓機構等資源開展“送培訓下鄉”“送課上坊”等活動,每年開展定海特色專項能力培訓500人次。(責任單位:區人力社保局、區農業農村局、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定海工業園區、區海洋科技產業園管理中心、區婦聯、區殘聯、各鎮街) 5.深入推進產教融合。支持舟山技師學院加快構建具有舟山特色和省內領先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支持舟山技師學院做好船舶建造與維修、港口特種機械技術2個A類浙江高水平專業群項目建設,加快培養一批大宗商品資源配置樞紐建設等國家戰略緊密相關的技能人才。深化校企合作共育,鼓勵舟山技師學院與區內重點企業共建技工教育聯盟集團,持續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深化“訂單班”等多元化校企合作形式,為企業精準提供技能人才定向培養、企業職工培訓、技術研發支持等服務,每年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100人次以上。(責任單位:舟山技師學院、區人力社保局) 6.加強技能培育基礎平臺建設。打造上下協同、統籌協調的工作機制,聚焦定海區產業發展新格局,探索打造新材料、糧油精深加工等行業技能生態圈,整合公共實訓基地、工匠學院、零工驛站資源,一體化集成就業創業、技能培訓、勞動關系、社會保障等人社職能,推動“三個家門口”建設,搭建“海島勞動者共富直通車”人才培育平臺,全面建成“30分鐘職業技能培訓圈”。(責任單位:區人力社保局、各鎮街) (二)構建技能創富體系,全力建成“增技增收”示范區。 1.建優“海島農文旅融合”鄉村人才矩陣。實施以鄉村人才振興帶動鄉村創業創富的培養模式,多元化開展鄉村技能培訓項目,探索打通農業技能培訓與技能人才認定通道。加強農村本土特色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培育服務“三農”的鄉村工匠,鼓勵本土高技能人才下基層助推鄉村共富專項行動。實施“農村電商”提升工程,大力推進農村電商技能人才培養,引導農村勞動力掌握數字技能,通過電子商務、直銷直播、網紅帶貨拓展銷售渠道,帶動更多農戶實現增收,推進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四鏈融合”。(責任單位:區農業農村局、區商務局、區人力社保局) 2.推廣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推廣《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扎實開展“能級工資”集體協商要約行動,逐步實現能級工資集體協商規模以上企業全覆蓋。引導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制定高技能人才培養計劃,加大薪酬分配傾斜力度,支持建立技能津貼制度,實現“增技增收”良性循環。鼓勵企業實施技能人才股權激勵計劃,建立企業與技能人才收益共享機制。到2025年,培育“以技提薪”示范企業30家,到2026年,培育“以技提薪”示范企業45家,樹立“技高者多得”導向。(責任單位:區人力社保局、區財政局、區總工會、各國有企業、各鎮街) 3.探索打造技能創富型企業。健全技能創富型企業激勵機制,出臺《定海區技能創富型企業激勵辦法》,依據企業技能人才引育用投入與成效,實施產業人才保障住房等資源差異化配置,對符合負荷管控措施的企業,按照規定給予補貼,強化企業在職工培養與發展、薪酬激勵與自主評價等方面的主體作用。深化高技能領軍人才培育計劃,支持企業設立技能大師工作室,推動職業技能培訓、技術攻關及帶徒傳藝等技能傳承活動。鼓勵高技能人才參與創新成果評選及展示,保障其知識產權與成果轉化收益。累計建成技能創富型企業13家。(責任單位:區人力社保局、區發改局、區經信局、區財政局、各鎮街) 4.暢通技能人才職業發展通道。指導浙江凱靈船廠(舟山四八零六工廠)加快“新八級工”制度試點,穩步開展特級技師評聘工作,設置符合技能人才特點的技能崗位序列。加大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的橫向貫通力度,初步建立技能人才“H”型職業發展通道,并建立相匹配的崗位薪酬分配制度。(責任單位:區人力社保局) 5.健全“以技授信”的綜合金融服務體系。健全服務技能型社會建設的差異化金融支持機制,深化“技能共富貸”“技能共富保”等金融產品供給。實施“增技減負”金融保障行動,升級打造“技能共富保”2.0,落實《“技能共富保”工作指引》,在“浙里辦”上線企業技能人才占比認定模塊,到2025年,累計實現技能人才參保達到0.8萬人以上、技能密集型企業參保優惠覆蓋達60家以上;到2026年,累計實現技能人才參保達到1萬人以上、技能密集型企業參保優惠覆蓋達80家以上。大力推廣“技能共富貸”,鼓勵金融機構持續為技能人才、勞模工匠提供20-50萬元額度的“工匠貸”,為技能創富型企業、職業技能等級自主認定備案企業提供最高1000萬元額度的“企業貸”。(責任單位:區人力社保局、各金融機構) (三)構建技能生態體系,合力營造“崇尚技能”新氛圍。 1.推進高技能人才遴選。依托企業選人用人育人平臺,精準選拔建立高技能人才培養清單,一人一策定制人才培育路徑。強化高技能人才儲備,鼓勵并指導高技能人才申報省市級高技能人才、“浙江工匠”等培養項目,給予配套獎勵。持續開展“定海名匠”評選活動,健全“定海名匠”培育機制,出臺《定海名匠遴選管理辦法》,累計培養省市技能名匠名師、省市技能大師工作室負責人、區優秀工匠人才、區名匠工作室負責人等各類“定海名匠”100名,建成“定海名匠工作室”15家,并給予一定獎勵。累計建成市級以上技能大師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勞模)創新工作室32家。(責任單位:區委人才辦、區人力社保局、區財政局、區總工會、團區委、各鎮街) 2.做強職業技能競賽。全力打響“技贏定海”競賽品牌,推動構建以省賽為引領、市賽為主體、區賽為基礎、行業企業技能競賽為支撐的職業技能競賽體系,圍繞糧油儲運、螺桿制造、新材料生產、“一老一小”等重點產業領域技能人才需求,每年組織開展職業技能競賽5場以上,探索合理有效的競賽獎勵機制以及職業技能競賽成果轉化機制。(責任單位:區委人才辦、區人力社保局、區總工會、區經信局、區民政局、區財政局、市市場監管局定海分局、各鎮街) 3.打造技能型社會基本單元。加快建設具有示范引領性的全域技能型社會,賦能以技能型鄉村、技能型企業為主的技能基本單元建設。聚焦金塘螺桿產業轉型升級,通過“衣金還鄉”推送、“以賽代訓”培養等模式,培育和引進一批“螺桿工匠”。圍繞“縣城—中心鎮—重點村”發展軸,在城區建設1個技能培訓基地,在中心鎮建設2個技能培訓站點,累計培育技能型鄉村(社區)4個。(責任單位:區人力社保局、各鎮街) 4.強化技能人才保障激勵。完善“禮遇技能”增值保障制度,支持高技能人才申報高層次人才支持計劃,將急需緊缺技能人才納入人才引進目錄,按規享受政府津貼、貸款貼息、家屬就業、子女教育等保障服務。完善高技能人才證書獎勵和崗位獎勵制度,對新取得高級工國家職業資格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并在舟山就業的企業在崗職工繼續給予一次性證書補貼(1600元/人),對企業一線從事緊缺職業(工種)崗位的技師、高級技師繼續給予崗位補貼(400元/月、600元/月),最長不超過36個月。(責任單位:區委人才辦、區人力社保局、區財政局) 5.打通技能人才就業壁壘。探索破除唯名校、唯學歷、唯年齡的用人導向,保障技能人才參加事業單位、國企公開招聘的合法權益和平等競爭機會,鼓勵事業單位和國企建立“技能+學歷”復合型招聘模式,在智能制造、新能源等戰略性崗位設置中,將國家職業資格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作為核心錄用條件,在薪酬待遇、職稱評定上實現與專業技術人員等值化。(責任單位:區財政局、區人力社保局、各國有企業) 6.弘揚尊重技能的價值取向。實施“技能文化浸潤”工程,通過系列宣傳行動增強社會認同,結合技能人才活動、職業技能大賽等重大活動和賽事開展工匠文化宣傳活動,創新設立“定海技能專享周”“工匠日”,鼓勵工匠文學作品創作,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勞動精神。依托“兩廊一城”共富市集等平臺,開展絕技絕活展示、技能體驗活動。擴大“技能人才優享券”范圍,豐富技能人才消費體驗,不斷完善禮遇技能增值服務。深入挖掘最美工匠、絕技絕活、技能成才等典型人物,運用主流媒體,多角度多層次多渠道講好技能改變命運、技能鑄造成就的“技能故事”。(責任單位:區人力社保局、區總工會、團區委、各鎮街)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技能型社會建設要堅持黨對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全面領導,把高質量推進技能型社會建設作為實施人才強區戰略和推動共同富裕的一項重要任務。建立技能型社會建設推進專班工作機制,由區政府牽頭,辦公室設在區人力社保局,單位共同參與,按照職責分工做好有關工作。建立聯席會議會商機制,發揮政府主導和政策引領作用,指導鎮(街道)因地制宜,打造“一鎮一品”實踐創新。 (二)加大資金投入。統籌專項激勵資金、就業補助資金、技能提升專賬資金以及地方人才經費等,加大技能人才培養力度,保障技能競賽和宣傳推廣。加大財政對技能型鄉村(社區)、技能型企業建設的激勵保障力度,加強重點產業項目的技能人才培養支持。 (三)加強評估考核。逐步建立技能型社會評估指標體系和評估方法,提升資金使用效能。建立工作通報制度,通過定期通報、指標晾曬等,形成互學互比、爭先創優的濃厚氛圍。 (四)強化宣傳引導。充分利用各類媒體渠道,加大技能型社會建設的宣傳力度,提煉總結典型案例,挖掘典型事跡,選樹典型人物,營造全社會重視技能人才培養、支持技能人才發展的良好氛圍。 本方案從2025年6月15日起實施,2025年1月1日起至實施之日的政策,按本通知執行。 附件:1.定海區技能型社會專項激勵區試點重點指標 2.定海區技能型社會專項激勵區試點重點任務清單 3.定海區技能型社會專項激勵區試點工作專班組建方案 |
||
|
||
|
||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 | ||